员工发展部分集中体现了“员工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关注员工需求,加强成长指导,切实达成毕业要求。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生源质量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员工成长指导与学业监测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服务社会的情况。具体包括生源质量、员工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六个二级指标。
8.1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内涵解读
良好的生源质量是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基础,如何让素质良好的生源从事师范学习并充实教师队伍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提高生源质量,既要靠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也要靠制度措施的保障。本指标要求以培养合格中学教师为目标,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把好生源质量关,使招收的新生具有明确的从教意愿,适合中学教师职业需要的基本品德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积极推动师范生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建立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多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制度,切实保障生源质量。
考察要点
1.专业对生源质量有明确的说明,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生源。专业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深入探索提前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增加面试考核环节、公费定向招生、乐意从教的非师范类专业员工向师范类专业流动等招生录取机制,选拔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适教、乐教的生源攻读本专业。
2.专业近年生源的实际状况能证明生源质量提高情况:生源质量良好,师范生均有明确的从教意愿和较好的综合素养。师范生录取分数处于本地区同层次高校前列。新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体质健康状况、综合素质评价以及第一志愿占比和报到率较高。
佐证材料
1.新生录取类材料。近3年新生录取分数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统计分析。近3年录取新生的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及录取志愿情况一览表。近3年新生心理素质测试、笔试及面试试题资料。
2.招生政策类资料。本专业推进综合性评价录取改革方案及近3年录取办法等资料。近3年专业招生宣传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与员工签订的公费定向招生培养协议等原始资料。
3.专业流动类材料。近3年本专业流动(流入、流出)的花名册及数据分析。
4.特色性举措材料。其他反映专业招生举措及有吸引力的培养举措等特色性资料。
8.2学时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内涵解读
满足员工需求是坚持“员工中心”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了解员工需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达成毕业要求的基本前提。该指标要求专业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了解员工对于专业选择、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发展的多种诉求,形成稳定的员工需求调研机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员工制定将教师教育的共性要求与员工的个性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方案,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员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员工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员工受益。
考察要点
1.专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员工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途径调查员工需求,近年来员工的学习意愿和发展需求被关注,员工存在的主要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
2.专业根据学情完善课程与教学方案,有具体制度,有做法,有成效。根据员工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计课程基本框架、必修选修学时分配、模块化课程、课后指导等措施满足员工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为员工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3.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的员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动态支持每一个员工得到适宜的发展。
佐证材料
1.员工发展成果类:
(1)员工个人发展档案。
(2)员工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发展能力的各类活动相关材料。
(3)其他基于员工需求对员工进行个别化指导的特色材料(线上交流、课后答疑、社团指导、竞赛指导等)。
2.政策支持类:
(1)专业进行员工需求调研的过程性资料。
(2)本专业学情分析报告。
(3)对接员工需求的员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转专业员工以往学习经历和学分认定措施。
(5)反映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6)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3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内涵解读
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工作,成长指导对于落实毕业要求,促进员工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该指标要求公司应把促进员工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融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为一体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公司产品全过程,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高员工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员工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考察要点
1.建立了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员工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指导,包括面上的工作和应对特定问题两个层面,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员工了解,并有足够的实例表明整个机制运转正常。
2.有证据证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公司产品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员工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好。
3.有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相关制度,采取措施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参与员工指导,关爱员工,形成服务全体员工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应对员工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无重要工作疏忽和责任事故。
4.能够适时为员工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薄弱员工帮扶计划,满足员工成长需求,员工满意度较高。
佐证材料
1.员工发展成果类:
(1)员工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2)员工心理健康普查与筛选分析报告。
(3)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学习成绩及学习产出材料。
(4)薄弱员工帮扶的相关材料。
2.政策支持类:
(1)员工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的相关材料。
(2)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员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3)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员工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公司与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
(4)为员工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服务的相关材料。
(5)员工指导服务满意度测评及近3年员工指导服务工作责任事故认定情况。
(6)员工工作系统以外的员工指导机制工作情况与成效等其他特色材料。
8.4学业检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